從起初為家長開辦一系列診斷助教基礎小組,我授課的內容是從不同年齡階段去講解,如何對那疑似的案主(孩子)的問題作出有效的診斷,並從不同角度提出質疑性的問題,例如是否每天常感到疲倦?有否發現對方一些不想提及的話題?是否對他人有疏遠的感覺?有否有困難去回憶事情發生的重要部分?是否因有情緒干擾而令自己立即分心?…。讓家長學習先找到問題的核心所在,而不是盲目聽取旁人對孩子的主觀評價後,立時衝動地帶孩子去看精神科醫生。
直至最近,當我也為自己的診斷小組成效作診斷時,發現真正問題的核心是家長帶著很多自身從細到大也未有機會去釐清的誤念,或從未嘗試過安靜下來回顧及整理童年時負面的成長經歷,甚至一直帶著這些創傷忍著眼淚過日子,最後,不經不覺地把事實扭曲誇大,影響致不正常的情緒發展,以致代代相傳下去。因此,我最近為家長增設了診斷專題研習成長小組,目的讓家長學習運用精準的診斷用詞,以致更改變不合宜又固有的思維,重新建立新的反應模式。
最近與一位母親面談,我舉這個例子來闡述謬誤思維的後遺症。她是一位9歲男孩的母親,她表示對這長子感到很煩惱,他的行為愈來愈有倒退現象,處事懶散,更愛與弟弟鬥氣。表面上,這是一般家庭常見的問題,但我相信家長的管教方式是與他們的信念有關,以至帶動自己的感覺及行為。當嘗試再與她在這話題探討下去時,我才驚訝地發現她認為孩子在5歲前不應用責打,原因是這歲數仍屬年幼,但到了6歲就可以用打罵的方式來管教了,因這年歲遺留下來的童年陰影相對地較不深刻。後來,她的兒子被學校的老師提出疑似過動症而需被勸導去看醫生。起初,我以為自己要準備向她解釋這症狀的診斷情況,但當我看到這位母親臉上帶著鬆容的表情時,我好奇地去問對方的看法及感受,她的回應是﹕「我準備帶兒子去醫生,但不知何解,我心中好像放下了心頭大石,至少給予兒子這疑似的病症,待我向自己及丈夫為孩子的不合作行為賦予了一個解釋吧。」
每個人也應學習去承認及接納自己的弱項,並且去擁抱它,因當你完全去愛那個好的你及不好的你,那才是完整的你。這樣,你才可減少活在自我批評的痛苦煎熬中,而多被積極樂觀的態度來推動自己提升轉化的成長推動力。
主每天早晨喚醒,喚醒我的耳朵,使我能聽,像受教者一樣。〈以賽亞書50﹕4下〉
馬君蕙
EQ訓練研究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