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Q家庭接見室」之 談掙扎去觸動內在的感動

有好些家長表示﹕就算知道孩子不開心,也不懂或不敢主動地問過究竟。最後,我發現內在的核心問題,就是他們夫妻倆最怕談掙扎,心理學家稱這些怕去談及不開心事的現象為「母親效應」,例如孩子用沉默來隱藏心中的恐懼事件,害怕向父母揭露壞消息而令自己更心煩、更不安。若果一家不習慣交談彼此的缺點及各人的分歧看法,這只會令關係的距離越拉越遠,難以化解因一點小誤會而累積成家庭的僵局。其實,為何從小需培養孩子在一個「有傾有講」的家庭氛圍下成長呢?最終極的精神非為了替孩子拆解問題,或是掌握證據來證明對方的不是,而是讓孩子在表達的過程建立在適當時講合宜說話的體驗,也能制止不合宜說話的體驗,分享快樂事能在幾天內仍保持快樂感。

一段深層次的對話是含有人際訊息的,即雙方也有高峰經驗的交談內容,包括: 深刻感受到這句話對自己的感覺是甚麼;提醒自己有好些年也沒有被提醒過去思考的事是甚麼,當中是充滿關心、肯定、愛慕、幽默、歡樂、激勵等情緒的觸動。

最近,我與一位女中學生談「掙扎的交談經驗」,女孩問我:「我現在最煩惱的事,就是不知如何與爸爸相處,知道他的性格很火爆,又情緒常失控,我真的不知道還有沒有走近他的希望?」「我與爸爸的相處經歷也與你相近,就是我父親像一個返老還童的孩子,好像完全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對女兒們(包括我)的生活境況也不會關心半句。最近我知他的手指被割傷而需鏠針,我也提不起勇氣去慰問他。不如,我們彼此鼓勵去接受改變的挑戰,好嗎?我建議我們交換部手機,互相為對方打一段問候爸爸的說話,然後取回自己手機,一起把慰問按鍵傳出去。」「咁好玩,不知道我阿爸看了會否嚇死了?」

當你與對方正建立親密及深交的關係時,勿避談掙扎,因這可有助雙方涉及價值觀討論的疏理及了解不同的意見;又透過講有關的經驗及運用情緒字眼,就能讓交談產生感覺繼而觸動內在的感動,享受彼此互動的快樂。

「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上帝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哥林多後書1﹕4

馬君蕙
EQ訓練研究主任

2019Apirl_17_EQ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