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知道很多家長不停收到「孩子在校的不合作」的投訴,校方甚至懷疑孩子患上過度活躍症而要求家長帶往看心理醫生。當我看到這類小孩時,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無論任何狀況,都是沒有情緒表達,麻木無情般機械式地生活。有家長在面對不斷的外在施壓之聲中,無奈妥協,自帶孩子到處尋求輔導,或者另行安排為轉讀海外學校的入學考試。慢慢地,被世界的標籤逐漸蠶食了起初的信念﹕不以成績排名來衡量孩子的價值、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個體、讓孩子自由地享受到真正內在的豐富。
有一位小二的女孩在接見室回答問題時,滿不在乎的表現似對身邊的事都不感興趣。但在最後20分鐘,她突然問了一條是小二學生應不會多想的問題﹕「我的生活如此沉悶,每日重覆地返學放學,面對做不完的蠢功課,然後又要去上那些無得選擇的補習班,這樣的生活還有甚麼意義呢?」我聽到這提問,仿如觸電般感到嘩然,但經驗告訴我,這女孩的家庭背景或最近所面對的家庭氣氛應較為複雜及緊張。原來,這女孩子的媽媽每當從丈夫處受氣後,會警戒女兒將來選丈夫千萬不要選像她爸爸般如此無用、差劣的男人。當然,這位母親從不知道這句話,已令自己7歲的女兒被那份不安全的感覺重重籠罩著,因為孩子不明白為何心中最信任的兩個人是如此的不相愛。最後我回應那女孩説﹕「如果眼睛一直只看著這些『不明白』之上,不快樂的心情會令你看不到身邊伴著自己的天使,就是那些願意與人做朋友,一起在沉悶的返學生活中仍找到如何歡笑的同學們,可以主動向他們學習快樂的生活方式。不過,尋找這些好的學習榜樣需時,也不容易,有時或會遇上令人討厭的同學,蕙姐姐我也是找了20年才找到一個常示範何謂快樂的好朋友呢。」
人喜用習慣性的所謂理所當然的理由,來作為遮蓋去愛的理由。這份不以為然的遺忘會淡化我們願意去憐憫、去體諒的胸懷。只有當你明白,哪些才是能夠真正讓自己感豐富的內容,而選擇捨棄那些不切實際的物質時,你才能享受到前所未有過的平安。
「…知道他的愛是超過人所能理解的,使你們被充滿,得著 神的一切豐盛。」〈以弗所書3﹕19〉
「喜愛你律法的必有豐盛的平安,甚麼都不能絆倒他們。」〈詩篇119﹕165〉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