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與不同的孩子一起交談後,最令我感到快樂的是,看到他們由憂愁苦臉回復天真滿足的笑容。我從不看輕看及珍惜在一小時內有這般快速的改變,但卻為「父母常拒絕相信這改變的事實」而感到惋惜。當中的主因不是他們對孩子的高要求所致,而真正的問題在於他們夫妻倆經常看不到彼此的好,久而久之,成為他們用挑剔的批判態度來評價對方及周遭人的習慣。不過,我仍然有一份信念,那就是成長永遠不怕遲,也不是只屬於某個年齡的專利,只要你願意放下要去證明個人權力(話事權)的堅持,那你會為每天發現自己有少改變而慶賀。
有一位六年級的男孩子與我分享﹕「每次看到爸媽吵架,很擔心這不良的習慣是會遺傳,我將來也用相同的責罵方式及語氣與自己的孩子吵架。」我很欣賞這位有遠見的小男孩,更立即肯定他如此的醒覺是令自己保持快樂的源頭,因為當人要證明自己的權力時,將會付出很大的代價,例如家人怕了你、聽不到真心說話、少了朋友而感到孤單。
每次看到兩個從前彼此相愛的人在我面前吵架時,都會反思﹕「到底是甚麼使夫妻倆只能共歡愉而不能共患難呢?」 我認為只要雙方都不主觀地認為自己才是對的一方,防止心中的驕傲出來,那就可看到彼此良好的動機。舉例而言,妻子向丈夫詢問及了解一些事,丈夫若回應說﹕「告訴你都不會明白的!」此刻,作為妻子的能否對權力降低其敏感度,就是你的丈夫不是有看不起你的意思,而只是描述一個事實而已;反之,當丈夫向妻子尋求幫助時,若妻子即時說「不」,別誤會她無情而立即用權力來捍衛自己的尊嚴,事實是她對你處事的能力抱有信任,因為愛你,擔心有一天當她不在身旁守護時,你會立即失方寸。
現代通訊科技快,我們多用了時間去做事,反與家人及所愛的人相處變得奢侈和陌生,愛與恨的感覺是互相感染的,即使連下一代也會受牽連。一家人若想有更好的相處,就要學習一個概念,就是一家人無論有多熟悉,也不可忘記相敬如賓的原則,那份精神就是一家人以合作伙伴的關係生活在一起,怎樣分才算是公平、為了誰而做、誰著數/蝕底,這些問題也不再重要了,因我們是一起共同擁抱及承擔彼此的需要及掙扎的。
「心驕氣傲的人名叫傲慢,他行事出於狂妄驕傲。」〈箴言21﹕24〉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