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德淳「EQ接見室」之溺愛使孩子變得軟手軟腳

家長常分享一種矛盾的心情,就是看見孩子有好行為時,立即想給他們獎勵,例如買最喜愛的玩具,「一般願意買貴一點的給孩子,因為心知他們平日讀書很辛苦,較少有屬於自己的快樂時光,這算是一種精神補償吧!」有些家長已為孩子鋪設好一條康莊大道,如物色優質的外國學校,讓他們提早越洋接受另類教育,以增加孩子能應付將來的各項挑戰。不過,想向父母提出一條反省問題﹕「父母為孩子所作的安排到底是在賞孩子?還是在罰孩子?」 因此,我想提醒家長,在為孩子安排你們的周詳計劃時,有否讓孩子明白其背後的意義是甚麼?否則,孩子只知不用付出便可把資源隨手可得,這種溺愛使孩子變得軟手軟腳,反過來對他們卻是最大的懲罰。所以,不論家長是否已為孩子設定美好的成長藍圖,請不要忽略,優先考慮的應是孩子是否已學懂建立說服自己去做的理由,例如孩子樂意將「成為他人的幫助」看為大獎賞,因他認為可貢獻自己能學習到的而感到快樂。

我有一個對生活的概念,就是當你真正明白,人生下來不是為了生存而是學習如何生活,那你便能享受到生活有方向,這比知道眼前要走向某目的地更有推動力及意義,例如你的生活方向是傾向物質化或心靈化?其比例屬多少?長遠價值比例?我發現,當向學生解釋這概念時,他們立即明白這道理,有中學生會回應說﹕「寧願一家人生活快樂,沒有『家嘈屋閉』,因已證明考試成績高分也沒令自己快樂,換來只有如何保持此分數的心理壓力。」小學生會如此回應﹕「我現在只想快些把功課完成,一來可以盡快去玩,二來不會被媽媽嘮叨,我點會咁愚蠢去做傻事呢。不過,功課是用來測試我們對所教內容的吸收,真的不明白為何要做咁多功課,增加其量數有何意義?這只會讓我更討厭做功課。」

有一次,一位家長問孩子為何喜歡參加EQ小組(我機構辦的),他表示因為這裡的人講話好好聽,聽完好舒服,及後這位媽媽立即自我反省到﹕需要重新學習如何向孩子講說話了。當你發現對方開始沒有興趣與你交心時,那你應及早警覺這「心理距離」,這多是因為你用過高的控制權力語調,而無法讓關係保持輕鬆氣氛。有時,成年人是否只催逼孩子長大,而自己卻常找到置身事外的藉口呢?

「謙卑和敬畏耶和華的賞賜,就是財富、榮耀和生命。」箴言224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2018Nov21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