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山竹」以超強威力橫掃香港,蒼夷滿目,大家猶有餘悸。每次災劫,顛沛流離,除了令人震怯於大自然的威力外,也叫人反省: 天災不離人禍,由於環境破壞而產生的氣候變化問題,歷歷可見,令現代人既擔心又痛心。
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和異常天氣,包括:熱浪、寒流、山火、旱災、河流氾濫、沿岸水淹和風暴。根據專家估計,若不立即行動,到2100年時,每年至少10億人因此死亡,其中低收入国家受影響至為慘重。
若全球暖化現象未被抑制,科學家預測南北兩極的冰川和冰帽融化,將會破壞珊瑚礁、改變生態秩序、令海平面上升、某些小島淹沒、沿岸鹽磧化、良田再不宜種植、巨浪和颶風等災難更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喜瑪拉雅山的雪水流下中國、北亞和南亞,每年也會導致千千萬萬人因此而流離失所。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研究小組(IPCC) 警告:「全球氣候變化的結果,直接或間接影響各國的經濟民生。…地球若發生大規模,或無法回復的變化,這些變化勢將會造成全球性的大災難!」
工業污染、使用石化燃料、森林及濕地受破壞、人類社會的範圍擴大、交通建設和活動增加,都是21世紀氣候變化的主因。
世界最富庶的國家佔人口百分比20%左右,卻產生80%以上的污染和碳排放,直接或間接令貧窮人口承受最巨大的苦難。估計氣候變化令全球每年損失約3000億美元,占全球貧窮國家的總財富的10%以上。
到了2050年,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將是工業時代前的兩倍,因為溫室氣體(二氧化碳-55%,甲烷-15%,氧化亞氮-6%,氟氯碳化物-24%)停留在大氣中的生命期十分漫長,它們很大部分都是由西方國家自從工業革命以來所積累下來的。即使從今以後世界各國衷誠合作、貧富地區互相扶持,人類可以立刻停止排放所有溫室氣體,我們仍需好幾十年才把它們消化。IPCC的科學報告顯示,全球氣溫於21世紀末可能上升1.4 – 5.8攝氏度;而「巴黎協議」只能樂觀地把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壓抑在1.5 – 2.0攝氏度之間。行動已經十分逼切,除非同心一致,否則人命和經濟的損失實在是「天文數字」!
近幾十年來出現了愈來愈多來源不清、難以有效治癒的疫症,很可能也是因為氣候變化而引致連鎖反應而發生。而森林消失、濕地受破壞、水資源匱乏、山火和水淹也令「生物多樣性」減弱。有專家更預言:因為氣候變化而引發的資源爭奪,正是未來一百年戰爭頻仍的導火線。
對抗氣候變化,手段包括了防止、預防、適應、舒緩和危險管理。
中國是近年經濟增長最強和最快的國家,因此,千夫所指我們亦是全球氣候變化的元凶之一。中國的人均排放溫室氣體數量,估計為每年7.2公噸,遠比歐盟地區和美國為高。為了履行國際義務,中國政府推行了不少「硬措施」,包括:提高能源效益、使用清潔能源、綠色城市規劃、電氣化交通運輸、「水綿城市」計劃、排污和碳排放交易、綠色債券、向「一帶一路」國家提供「南南發展基金」的支援等。然而,公民環保意識不高、缺乏深度化教育、企業陽奉陰為和「先污染、後治理」、投資額不夠、官員執法不力等是為成效不彰的主因。
綠化環境,還須由綠化心靈開始!面對嚴峻的氣候變化問題,我們需要的,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著標竿直跑」的精神,用「愛子孫和鄰舍如同自己」的大智,奮鬥不倦、可持續的發展!
何建宗
香港極地研究中心創辦人、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