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德淳「EQ接見室」之欣賞孩子的良善動機

我們從小開始先學會了人與環境建立關係的兩種「力」﹕一是推力,包括能直接與人對話、能主動答是與不是、能表達感謝;二是拉力,包括讓人先行、耐心等候被接待、能說「請」和「對不起」。但是,倘若家長長期以責駡的方式來教導孩子,那只會讓孩子感到慚愧,常見反應有說話加快、常擔心對方聽不明白自己表達的內容、懷疑自己所講的不夠動聽、甚至懷疑自己身分低微而不配同對方溝通。事實上,責罵這舉動是看低人的開始,讓彼此處在不平等的線上,而經常被責罵的孩子是不願解決問題,因為他們會自認是沒有價值。久而久之,當孩子在小時候沒有被欣賞「自己的行為動機為良善」時,他們面對困難會擔心及懷疑自己做得不好而選擇退縮,而且可能因長期的無力感而變得很憤怒。

我的工作是在與孩子交談的過程中,先肯定他們已有EQ品格中的「八優」潛能,就是學習效能需要的自信、自發、樂觀、健談、耐性、合作、責任、細緻。及後,我要鼓勵及讓孩子相信就算面向較弱的潛能,也可靠後天的努力漸漸地被提升的。如家庭能一起學習這八優,一家人的情緒會有輕鬆的氣氛,因家不再是因個人的權力作準則,而是有共同的一致標準去遵守。有一位讀小五的男孩說﹕ 「我不會同父母講心事,因我聽到身邊的同學哭訴他們的父母全都是怪獸家長,一邊講關心仔女,不想給壓力給我們,另一邊卻不停地買額外的補充練習給我們做,我都怕怕了。」其實,如家長想孩子進步,那建議別罵孩子「你都無心機去做」(的確他們會因過於疲倦而會減少集中力),反而訓練他們建立一個進度,即設立可跟進的步驟來讓他們能具體地檢討可進步的空間及已進步的證據,逐漸累積小成就來增加完成任務的自信心。

我反省到要助人成長就是不要立即判斷對方所做的是「對」或是「錯」,而是先要欣賞對方表達背後的良善企圖,例如父母直接向孩子表示﹕「多謝你們剛才保持安靜,才讓父母可輕鬆聊天。」這才會增加孩子下次繼續展現如此的好行為。

「所以時候還沒有到,你們不要批評,直等到主來;他要照出黑暗中的隱情,顯明人心裡的動機。那時,各人要從 神那裡得著稱讚。」哥林多前書45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2018Oct_17_EQ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