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訓練機構一個助教,她雖成長在生活配套不足的家庭,但卻從不埋怨生活的缺乏,專心一致地努力讀書,勤奮作半職工作來幫補家計,目標單純是幫助媽媽改善家庭的生活質素。她心存的「孝」,明顯改變了她對父母的態度。回想早前與一位小六男孩的聊天,他的想法,不單令人感到津津樂道,也感動我重思值得紀念的中國傳統家庭觀﹕「百行孝為先」。
一位單親媽媽帶著11歲的兒子來見面,剛坐下,這小男孩已搶先說話,認真而積極地問了幾個為甚麼。再看這位眉頭深鎖的媽媽,她訴說,兒子喜歡頂嘴,「說一句就頂撞二句,不懂得尊重人,如何是好?」
作為一個導師,我最喜愛與那些滔滔不絕的同學聊天,欣賞他們極高的創意力,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方法來拆解困局。眼前這好動的小男孩回答我的提問時,坦承自己常向媽媽發脾氣,「你是否一出世已向媽媽發脾氣?」對於我的再問,他立即大笑起來,因他似乎意會到我此問的深意何在。他說自己自從爸爸上天堂後,就常向媽媽發脾氣。「我欣賞你有很高的自我覺察力,有情緒不穩定也是很正常的。」聽見我的肯定說話,他隨即補充說﹕「爸爸已不在身旁,我真的不想向媽媽發脾氣。但每當媽媽叫我做功課時,內心的厭煩感會令我不能控制情緒。」
我先讓他明白,人需要找到改變的動力才能下決心去行動。「我曾在爸爸病床前,答應會對媽媽好。」他說爸爸在生時,從未失信於對自己的承諾,故此,自己現在也應以爸爸的作榜樣,做個兌現承諾的人。我看到一個孝順的男孩,為自己找到要改變的理由和動力而笑得開懷,「我決心將零用錢儲起來,到母親節時,買一份禮物送給媽媽。」
作為一個EQ調解員,這些都讓我反省到,當人能誠實地面對自己的限制及願意接受事實時,便會懂得如何為自己主動作判斷,並為自己製造正能量去執行決定。
當照耶和華-你神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你得福,並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申 5:16〉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