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德淳「EQ接見室」 之 身教比口頭指教更勝一籌

圖.JPG

每次會見前夕,我必收到來自約見家長的電郵,內容是交待子女有甚麼不成熟的行為,自己存有「想放棄因不知如何駕馭子女念頭」的訴苦信。但每次這些父母帶子女來接見室,我與少年人交談時,發覺他們不是父母所評價的那樣差劣。究竟為何會有如此大的落差呢?從最近約見的一個14歲女孩的心聲,相信可以帶出一些啟悟。

當天初見這女孩時,她留給我的印象是內斂及缺乏自信,但往往初步印象常不能作參考。她說常感無力去面對同學取笑自己不識答老師問題,而又自信在班內是表現最差的一位。她選擇不與父母傾訴這些心事,因感覺父母不懂得了解自己,而且常到外地工作,無暇聆聽自己的分享。

慢慢地,她習慣獨自面對遇上的問題,與父母傾訴反覺陌生。在傾談中,我發現這女孩的無力感非是自信心不足,倒是想逃避責任的藉口。同時,我看到她與父母的交談甚是「諷刺」,作女兒的像是主人般呼喝爸媽替她拿這那,而父母也表現得很順服,由此看來,在這家中最感無力的可能是這對父母親。

一個具正面形象的孩子多數來自有安全感的家庭,即親子常有足夠溝通空間而不存有任何的誤解。這樣孩子才敢於與父母講出自己真正的感受、樂觀與人交談、勇敢說出暫時的恐懼,更有自我激勵的內心語言。事實上,父母對孩子的了解不只限於「今天在學校學到甚麼?」而是「他們最受甚麼吸引?」「做甚麼才是最起勁?」然後再為他們找尋發展的機會。

在此件事情上,讓我反省到,家庭教育是推動全家人經常一起進行反省、討論、承認錯誤、尋求力量去重建有效果學問,以達致一家人有共識的進程,因為「有樣學樣」的身教比父母「口頭指教」更勝一籌。

「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申6﹕7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