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與家長們交流教養孩子的心得時,他們期望作導師的我,能像魔術師般在短時間內將子女變成「高自尊」的孩子,即是做到與人有輕鬆自在的眼神接觸、坐姿和聲音具有能力感。因為他們相信自己的子女天生擁有「高自尊」的氣質,要達到應該不是難事。不過,我想糾正父母這個思想上的謬誤,就是「高自尊」不是一份氣質,而是依靠後天刻意被長期訓練育成的結果,孩子需要有克服生活逆境的能耐力,以及不斷改善自己的虛心。
這位甫入接見室便滔滔不絕地分享自己想法的14歲男孩子,是我少見的一位。交談時,他嘆息為何天下父母都不懂得和明白子女的感受,「如果日後自己能成為一個父親,一定不會仿效父母的方法。」告訴我,有一次拿考獲80分的數學試卷給媽媽看,她的反應竟是﹕「失分的地方你應該識做的,看來又是你大意。」此事雖已發生超過一個月,但他說時的情緒仍甚激動,便知道他對媽媽的冷對回應極之失望。他說媽媽是了解自己一向討厭數學科,但她卻沒有欣賞兒子願意奮鬥和改進的努力。隨後,我問他期望媽媽如何反應才令你心情輕鬆些,他回答是﹕「我信你可以做得到的!」
他的答案道出了一個簡單的真相,就是每當孩子稍有一點進步時,只要父母隨後立刻讚賞,只須花3秒的時間便可造就一個「高自尊」的小孩了。有研究智商較低者的人發現,如父母經常與孩子有正面肯定的交談,這些孩子可被刺激,相信自己有完成艱難任務的信心。
此個案中,讓我反省到,EQ就是不住練習自省的過程,例如當我們不滿對方以先,要檢討自己的態度;在出發勸戒人之前,自問是否真正為這個人著想(例如規範與獎勵並重)?是否準備願意寬恕他?除非勸戒是與寬恕連在一起,否則我們並不能幫助那些對不起我們的人。
惟獨長大成人的才能吃乾糧;他們的心竅習練得通達,就能分辨好歹了。
〈來 5:14〉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