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新的一年,余德淳訓練機構總教練馬君蕙小姐將負責為「EQ接見室」專欄主筆,分享多年來接見青少年的心得。」
很多家長都憂心﹕「子女到了中學階段,感情終被他們的同伴取代,是說心底話的知己。」父母對自己能否留住「孩子心」的魅力也沒有信心。究竟「家庭情」如何能長久維持?這個一臉純樸天真的中三的女學生走進接見室,與我聊天,當她坐下便開口訴說對爸爸的不滿﹕即使聚會有老師在場,爸爸也會限制她與同學相聚的時間;限制家中上網時間,不讓她知道WiFi密碼。她表示很矛盾,因為知道爸爸是疼愛自己。說著說著,她的情緒態度突然改變,「媽媽最近較多了解我喜歡穿甚麼衣服。」當我聽到「最近」二字時,感到有點不對勁。於是停一停,把原來想講的話收回,因我察覺需要弄清她的家庭背景才可決定下一步行動。
就在這此關鍵的一停,我才發現原來她口中所講的媽媽是繼母,親生母親已在三年前因病去世;也明白她爸爸為何表示擔心女兒情緒不穩。但真相不在因她常頂嘴不聽話,而是這女孩心中對親生媽媽的惦念至今未忘,她會用哭泣至入睡的方法來舒緩自己的心情。在深入了解更多後,知道這個十分疼愛女兒的父親每當聽到女兒說對生母的掛念,他害怕告訴孩子自己也有同感的真情,只隨意回應說﹕「哭是很正常的啦!」其實女兒已多次發現爸爸曾在洗手間因掛念已逝妻子而哭泣!
這是一個同理心時代,我們要學習在家庭中提倡「共情關係」,就是相信家庭是一個可以分享愉快和傷心事的地方。假若只分享樂事而不分擔憂愁,那麼感情的珍貴何在?傷心的事又可以向誰傾訴呢?作為一個家庭調解EQ教練,在此個案中,我反省到必須有「先思後感」的判斷能力,就是對所聆聽的內容,抱「對所知的有限」的態度,願意停一停實踐三個動作﹕先「注意」,後「想明白」和「主動去關心」,但首要的還是「注意」。
你們各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雅各書1:19下〉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