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刊登,本期為2016年11月16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因此,我勸你最重要的是要為萬人、君王和一切有權位的懇求、禱告、代求和感恩,好讓我們可以敬虔莊重地過平靜安穩的日子。《聖經新譯本》〈提前2﹕1-2〉
英國公投「脫歐」、2016年立法會換屆選舉、美國總統的大選…世界各國各地的不同選舉,無論是選前的風雨或猜測,又或選後的連串評議和不滿,任何的結果都會帶來一定的社會和個人的衝擊和影響。藉著近期的不同選舉,今期的「三劍俠」專題,資深精神科專科醫生麥基恩醫生、陳玉麟醫生,及資深個人、婚姻與家庭治療師李耀全博士將會討論人們在選舉風波之下的精神狀態。
文﹕謝芳
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選舉』是一種正式的決策過程,由人們投票選出某個職位的充任人選、或適用於整個組織的過程。」「雖然沒有一套關於選舉的單一普世之國際標準,但確已形成一些共識,包括通過舉行自由、平等且定期之選舉來保證成人之普選權,不記名投票且免於脅迫之原則和一人一票之原則。選舉是一種民主過程,擁有選舉權利,稱為選舉權。」
選舉是一種選擇
從心理上說,選舉也是一種的選擇,有優缺點和需要取捨,但取捨未必理性和客觀,是深受自己心理和性格所影響。一般的公開選舉有很多方法,最簡單是(一)舉手投票。(二)其次是開票和暗票的方式。開票,會受其他人影響;若是記名票,更恐秋後算帳。(三)大選,目的是選出賢能或具代表性的人物,正如一般的民主社會的選舉方式。
事實上,選舉存有幾個重要因素,其中包括「小我勝於大我」的個人有利中心的觀念,只有少部分人願意犧牲「小我」而顧全大局,如瑞士全民投票不贊成派錢政策,是因為政策的獲益者不是全民,打工的市民認為不應派錢解決失業問題,應鼓勵失業的盡快尋找工作。環看今次英國公投成功脫歐的選舉結果,雖令世界很多人「跌眼鏡」,是否反映了英國國內普遍對政府已存的不滿心理?還是國民盲目將國家的需要置之不理呢?
「那些的議題大家會鄭重其事?」「有利益的事,如有『加倍減稅』的選舉,相信一定會全民通過;『英國脫歐後每年GDP減少幾個百分比』的學說,遠不及『每年損失幾百萬磅』讓人更感不利。又或『吸煙患癌症的比率是2% 』,阻遏性不及『吸煙會增加三成的死亡率』。大選結果也是如此,將事情說得愈「貼身」,影響力就愈大,除非人身安全受到了威脅。
選擇會因突發事件而變化
在普選的時候,人們產生的錯覺常會高估了民意調查,因為選舉時變數很多,如突然有恐怖事件,會令事情突然間發生轉變。「如果社會穩定,很多人都抱著不想轉變的心態,但如果感覺自己受威脅時,就會選擇『有保護者形象』的候選人。
「即使選前有人提出反對意見,對選民的選擇沒有太大的影響,因為「先入為主」的主觀觀念,才會左右選民,他們一般會支持對自己有利的人放在首位,其次才是黨派的選擇。」「有些政客感動選民不是依靠事實,而是宣傳伎倆,人人濫用告急是沒有用的。更有趣的是,選民的選擇標準會包括『政客的性格與自己的風趣或嚴肅的性格相似?』以及體型、說話的聲線等。另外,天氣的好壞,也會左右人們的動力,特別是『搖擺』沒意見的人。但對於一些冒險而又希望變和改革的選民如反對黨、少數族裔,無論怎麼樣的環境都會出去投票。另外,女性選民一般會選女性候選人,而男性則不會計較男或女,但是「既得利益者」的轉變與否會是未知之數。」
「有人在英國公投『脫歐』後表示後悔投了支持票,反映了人們對於『選舉』的心態是否兒戲化了?動輒舉行的選舉,一定是『輸打贏要』,根本沒有深思熟慮帶來的影響性,這都是人們值得反思的問題。」「後悔是一種心理,『耿耿於懷』覺得自己做錯了,會嚴重影響精神狀態和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美國總統大選的選民心理狀態
剛結束的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塵埃落定,很多人以「黑天鵝」「爆冷」來形容選舉結果;美國當地出現多處遊行示威抗議,不滿特朗普當選。綜觀整個大選結果,可從幾方面去看選民的心理狀態﹕
首先,選舉結果不是「爆冷」,選民的心理是可以估計的,因為在選舉中支持一個「社會上名聲不好」的人,一般的心理會是「隱藏」,避免被批評。相信有10%「搖擺」的選民,大部分有這樣的選擇。
其次,不滿現狀的選民求變,他們一般抱有「窮賭徒」心態﹕「不賭就窮一世,賭可能輸,但有贏的機會。」至於極端的滋事者,也是邊緣的支持者,他們比普通支持者更熱心派發傳單、推介和全力投票,以證實自己沒有選錯,藉美化候選人來認同自己。
一般來說,那些抱「有沒有我的參與都不重要,他/她的支持者有很多」心態的人,熱心程度有限;不滿現狀的人做起事相比滿於現狀的人更加積極和進取;而「後真理政治」的人,不會計較候選人的言論真假,只要有感動到就行動,不會查究真相或尋找事實。
選舉症候群
在大選期間,不單是候選人,很多本國市民及其他國家的人民都可能精神緊張起來。因著連日收到大量不同政見的資訊,候選人互揭瘡疤,各派支持者互相謾罵,甚至出現暴力情況,選情不時有突變,令人感到不安。若家人或朋友間有不同政見及支持對象,在激烈討論下,可能引發爭吵,反目成仇。當支持對象落敗,更會令眾支持者沮喪、悲傷,甚至憤怒而反抗。這樣看來,選舉確實令人精神緊張,可能引發更大的精神心理問題。
有報導指出,在選舉期間,精神病患者復發機率增加,一些本來病情穩定的病人,因選舉壓力所致,精神狀況轉差,需要進一步治療,有很多精神科醫生在臨床經驗上都有同感。至於網上經常流傳一些精神健康訊息,特別是關於所謂「選舉症候群」,市民可能誤以為選舉會導致某一特定精神病,其實在目前精神醫學上並沒有界定因選舉而產生的特定性精神病,而「選舉症候群」只是指一類因壓力而引致的適應障礙,這病症是明顯地因壓力而引發,一般是短暫,壓力過後,大多回復正常,而當中的壓力可以有很多種,例如工作、學業、人際關係等,而選舉對一些人來說的確會構成很大的壓力,因而導致出現適應障礙。患者會出現情緒變化、焦慮、抑鬱、失眠、心悸和肌肉緊繃痠痛、頭痛等;腦海裡常常困擾著關於選舉的事情,生活各方面都受到影響。
以心理治療為本的治療
我們理應盡力尊重及支持公平公正選舉,希望為社會選出賢能,但在這大前提下,我們亦需關注自身及親友的精神健康,若因選舉而出現異常,應及早處理。治療適應性壓力精神障礙主要是以心理治療為本。當有需要時,可能要短暫服食一些藥物,來改善身體的徵狀,例如失眠,持續焦慮及抑鬱等。「心靈輔導與牧養」Soul C.A.R.E.S.的模式可以加强心靈的內力!
世人哪!耶和華已經指示你甚麼是善,他向你所要的又是甚麼;無非是要你行公義,好憐憫,謙虛謹慎與你的 神同行。〈彌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