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阿勝有很高的期望,認定他在各方面都能做「勝利者」。而阿勝也不負所望,學業考試第一,鋼琴比賽、游泳比賽等都獲獎無數。但他內裡卻是「輸家」,不斷被失望、恐懼籠罩,怨恨父母、感覺無助,引致抑鬱的徵狀。何解?
有研究顯示,父母對子女有適當的期望,抽時間多陪伴子女、與子女一起參與活動,此類青少年一般都會有較好的表現和成績;但父母對子女期望過高 ,超出子女的能力,便會有不良的反效果。
成長中的青少年需要父母給與正面的目標和支持。若父母能讓子女發展他們的興趣,鼓勵嘗試, 給予支持,聆聽、體諒、及無條件的愛, 讓子女知道 ,無論他們成功與否 ,父母都接納並愛他們 ,他們便感到安全、被接納、自我價值感被提升,勇敢地去嘗試、 努力追求夢想。 健康的父母子女關係,可以幫助 子女 追求他們的教育目標, 鼓勵全人的發展,包括身體、心靈 、社交的健康,不怕失敗 ,能夠看失敗為成長的機會 ,享受學習的過程。反之,倘若家長只著重成績 及結果 ,將學業成績來衡量子女成敗重要或唯一的指標,便會對子女造成壓力,子女不能感受到父母的 「愛」, 只感到他們不斷的壓迫,影響到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以及子女的自我形象。
有些家長會將自己年青時未能完成的期望,不知不覺地加在子女身上,期望子女去完成,阿勝 的媽媽就是如此。對阿勝來說,單單獲得成績 的果效,卻沒有朋友,生活孤單 ,感受不到父母是真正愛自己,(他們的愛像是有條件的),不能真正有滿足和生活的喜樂,結果引起長期的鬱結。
阿勝和父母需要一起接受家庭治療。作父母的需要明白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令兒子承受不合理的期望和壓力,他們要學習如何表達愛和支持的同時,明白兒子真正的需要;阿勝也需重新確認自己的價值,選擇自己的興趣,尋找人生真正的意義,不需要為「贏」/ 「取勝」而生活。這樣,這家庭才能一起追求生活的意義和目標。
陳潔芝醫生 資深家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