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新環境感到緊張或焦慮,實是人之常情,但倘若長期都不能適應,而又苦無出路時,便會導致精神的異樣,甚至出現病態,明仔可能患上兒童/青少年「焦慮症」。「病從淺中醫」,家長不可掉以輕心,故明仔要接受輔導,若病徵持續,則要尋求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當然,父母與家人毫無保留的諒解與無條件的接納是非常的重要。
有研究顯示認知行為治療 (CBT –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對於治療「焦慮症」有效,處理導致焦慮症的核心概念,包括可能存在的負面自我形象與自卑感,身份角色成長的缺失,無論是從外或從內而來過高不合理的期望等。在自我形象的角度來看,只要明仔不以自己的身世家境與別人比較,看重的是自己的努力,尋找一些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同學作同學中的朋友,他的壓力便大大的減少。明仔要重視自己、盡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以自己的成敗得失評估自我的價值。換言之,就是用正面的思量取而代之。
上期我們已指出成長本身是一種壓力,明仔成長路上加上學校環境的轉變,父母的寄望,又得不到同輩的認同。心理學家Holmes and Rahe把生活中大小的事情及轉變的壓力(Stress) ,分析為不同大小的壓力指數(Stress Unit) ,說明壓力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在所難免的。但嚴格來說,這都是「壓力的來源」(stressors) ,未必構成不能承受負面破壞性的壓力(stress) 本身。事實上,有一點適切的壓力是有助我們更加警惕,提高我們處變的效率,是正面的。當然亦要留意不要超過每人不同的承受壓力極限,要好也有處理壓力的妙方。基督徒可以用信仰的資源減壓,因我們在神的眼中看為寶貴,故此主必保守看顧,正如主耶稣在登山寶訓中的教導:「…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也不要為身體憂慮穿甚麼。難道生命不比食物重要嗎?身體不比衣服重要嗎?你們看天空的飛鳥:牠們不撒種,不收割,也不收進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們;難道你們不比牠們更寶貴嗎? …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一切都必加給你們。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太6:24-34〉
李耀全博士 資深個人、婚姻與家庭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