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恩心窗》人際脈搏事件簿 之 大失所望 (三)

陳太帶著崇高的理想,滿腔熱誠地全心為公益,甘願放棄高薪厚祿,投入非牟利機構服務,誰知卻遇上種種不如意的工作環境和人際關係,令她大失所望,更陷入情緒崩潰的邊緣。

「失望」一詞,在Wikepedia 的解釋是「 由於期望落空而引致的不被滿足(dissatisfaction)情緒」。失望是針對事情發生的後果,而跟事先的期望有關。若期望愈大,失望便會愈強。失望會引起壓力,甚至導致抑鬱。有些人較易產生持續性的「失望」,有研究顯示指這可能與遺傳有關 ,或因當事人有 「要求完美」的習慣,凡事期望過高,便較容易失望。

在未加入那非牟利機構以前,陳太的人生似乎相當順利,她貫徹的宗旨是:「勤奮便能成功」、 「好心必有好報」;同時對那以 「公益」為目標的 「非牟利機構」,她懷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可惜,當她進入實際的環境,發覺「非牟利機構」的情況跟自己所期望的有很大落差時,便感不能接受和不知如何面對。繼而產生了各種負面的思想,質疑自己的信念和決定,甚至自責,懷疑人生價值何在…等等,以致引發了抑鬱症。

當我們面對 「大失所望」的情況時,建議用以下方法去調適心態:

  1. 接受並抒發情緒:接受自己是因為 「期望落空」而感覺不愉快,這是很自然的;承認自己不喜歡那工作的環境,不需要隱藏或積壓在心裡,這只會引發身體的各種問題;感覺心情不愉快時,陳太可向信任的親友傾訴,也可用寫日記、畫畫、聽音樂、運動、看電影…等方法去抒發情緒。
  2. 想想一切藉得感恩的事:陳太可為自己的家庭和過往的工作成就而感恩,明白現今的工作只佔生命的小部分,並非全部。
  3. 想想這是否最差的境況?若是更差,會是甚麼狀況?相比一些更黑暗的機構,可能她會明白到這並非最差的,接受程度或會提升。
  4. 想想在這不理想的環境裡,她可能因此學習到更靈巧、更堅忍。
  5. 想想可否調整一下自己的期望,對每件事、每個人,若不要期望太高,自己會開心一些。

這種思想的調適可以幫助陳太去降低她的期望,理解和接受現況,以致她的 「失望感」會減低。她可以從新檢視自己的人生,擴闊思想,明白不需要太過看重工作,服務社會也可以有多種方式,從而為她的人生作有意識的選擇。

        陳潔芝醫生  資深家庭醫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