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太在一間具規模的商業機構工作了十多年,因她工作認真,勤奮上進,加上性格平易近人,事業發展得非常順利,晉升至部門主管職位。本應生活無憂,但她總覺得這工作並非她的理想,而且一直認為商業機構只是權謀取利為首,老闆們凡事向錢看,下屬員工的價值只是一種賺錢工具,有利用價值就留下,否則便要立即離開,毫無情誼可言。
其實,陳太一直渴望在非牟利機構工作,深覺這些機構以人為本,服務遍及社會需求的同時,更會尊重每一位員工,上司下屬之間懂得互相包容。但當初因兒子尚年幼,需要多賺金錢為兒子供書教學,所以才放下自己的抱負,在商場上拼搏。近年兒子長大了,並順利升讀本港大學,家庭的財務負擔大大減輕了。陳太在丈夫的鼓勵下,毅然在她事業高峰時辭職,轉投一間非牟利機構作發展主任。雖然薪金較以往減半,並且職級降低了,但陳太十分欣賞這機構對社會所作的公益事務及上司們良好的公眾形象,故滿腔熱誠地加入團隊,更深表自豪能成為這個大家庭的一份子,希望將自己過去在商界積累的工作經驗「奉獻」出來,造福更多有需要人。
可惜事與願違,新上任不足一個月,陳太發現公司運作十分混亂,雖曾努力找出問題所在,並提出詳細可行的改善建議,但上司們完全忽視,更提醒要「作好自己本份」,令她感到悲憤。每天,她的工作就是計劃怎樣籌募經費,上司只給與籌款目標及期限,以及要求她不擇手段來達到目標。同時,對她的態度非常差,經常責駡…,這些跟所認識的公眾形象完全不同。至於機構內的下屬,不但工作能力差,而且態度非常散漫,毫無責任感;用人唯親、勾心鬥角、是非等現象比比皆是。
接受不了事實的陳太,陷入精神崩潰邊緣,經常焦躁不安、極易發脾氣、心情低落、常常無故落淚、心胸鬱悶、腸胃不適、疲倦乏力及失眠,最使她感憤怒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竟然可以如此表面及虛偽。她不斷責怪自己錯誤轉工,大大破壞了原本美好的家庭。身邊伴侶陳先生很擔心太太因工作壓力而引致情緒病,故鼓勵她盡快求醫。
陳玉麟醫生 資深精神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