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活在一個政治動盪的「地球村」,早已對任何事情都沒有信心,這包括英國「脫歐」所帶來的信心危機!陳先生自小就對任何人或事都不信任,中學階段對同學的自私及老師的膚淺都感到非常失望。出來工作時,面對著職場上同事的勾心鬥角、你爭我奪、損人利己的關係及行為,陳先生更感沮喪,結果難與同事溝通及一起共事。無論是在外或在家內,他性情變得暴躁敏感,與人格格不入,令別人對他疏離和敬而遠之。讀社工的妹妹懷疑他很可能是患上「妄想型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指超越一般情緒的障礙,病徵長期存在,任何處境中都根深蒂固於患者的人格內,成為患者的特性。例如多疑乃焦慮症的表徵,當多疑的思想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它便成為「人格障礙」的一部分。患上「妄想型人格障礙」的人有很多的特徵,包括對人對事都疑心重重,對人有時無理取鬧,常以「陰謀論」看任何事情與行為。到目前為止,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妄想型人格障礙」的原因仍是不明,相信有遺傳和環境因素。治療方面,可分為藥物和心理治療。因患者長久對人存在疑心而不信任醫護人員,治療有一定的困難。服用精神藥物是重要的,因病患者需要情緒穩定,否則心理治療便事倍功半;而有效的心理治療有助情緒平穩。兩種治療乃息息相關,唇齒相依。心理治療由當事人中心治療法開始,先建立治療師與患者的互信,除去患者對治療師不信任的態度。随後心理治療可用認知行為治療法,幫助患者檢視他妄想多疑情緒與行為背後的失效思維與負面的核心信念,教導他選擇客觀正面的理解與回應。
從信仰的角度來看,患上「妄想型人格障礙」的人最重要的問題乃「信心」的問題,對人、對己、對神都沒有信心。「信心」的失落來自「愛」的缺乏,結果產生「恐懼」,而長期陷於恐懼的環境與心態苦無出路時,當事人便久而久之患上「妄想型人格障礙」。對人沒有信心乃過去太多人令他起初的信心失落,故此要幫助事主找一些能信任的人。在我的經驗,教會的團契往往可以找到值得信任的知己。事實上,患者往往對自己交友也會失去信心,更不信任自己的判斷。自信心的建立是治療的目標,而它往往是建立在自我的形像與世界觀裡,可說是對神的信心。基督徒有主的愛所帶來的肯定與信心,在愛裡沒有懼怕。〈約一4:18〉
李耀全博士 資深個人、婚姻與家庭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