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生命教育」可預防自殺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刊登,本期為2016年3月23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難道不知道你們是 神的殿, 神的靈住在你們裡面嗎?如果有人毀壞 神的殿, 神必要毀壞這人,因為 神的殿是聖潔的,這殿就是你們。《聖經新譯本》〈林前316-17

近月來,再有接二連三的學生自殺個案,根據媒體的報導,學生的自殺個案在本學年首半年已有20宗,等同過去一年的數字。這些悲劇引起全城各界對年輕一代問題的關注,「我們的下一代身心靈那裡出錯了?怎麼樣才有正向的積極人生觀?」資深個人、婚姻與家庭治療師李耀全博士和資深精神專科醫生麥基恩醫生、陳玉麟醫生在這個大家關注的議題中,試從社會環境、心理健康、精神醫學等方面,一一剖析。「及早預防、作好生命教育,可以減低自殺。」

文﹕謝芳

李耀全牧師/博士

 當我們看這些自殺個案的時候,焦點往往會放在學生個人問題之上﹕「為何那個學生會自殺?」「他面對的壓力是怎樣?」「現時的年輕人生命為何那麼脆弱?…」作為婚姻家庭治療師,我覺得自殺是整個家庭問題的一個病徵,即是整個家庭系統出現了有負面的元素,正如我們發燒或有痰,不是頭部或喉嚨的問題,而是一個病徵。但家庭系統只是小系統,更大的還有學校的系統,如學校的機制、考試的壓力;社會的系統,整個社會猶如一個「壓力煲」,有很多負面的元素和言論,社會的動蕩和暴亂,都是製成整個大系統裡的負面元素。為何在短短的時間內,發生有20多個個案?其實是反映了在這「壓力煲」之下,很多的問題全部爆發出來。

從另一角度看,當一個人有自殺的意願和傾向時,反映著「一了百了」的絕望心態,覺得苦無出路,沒有希望。在二次大戰的時候,「意義治療法」的始創者維克多.法蘭克 (Victor Frankl)和其他猶太人被關進集中營,他在牢獄生涯裡觀察到很多的難友們不是死於飢餓、疾病或受折磨,而是對出獄遙遙無期的絕望而自殺死。二次大戰後,他創立「意義治療法」(Logotherapy),主要有三個基本信念﹕意志的自由(The Freedom of Will)、追求意義的意志(The Will to Meaning)和生命的意義(The Meaning of Life)。

這是一個存在主義治療法,即是一切問題最後能否勝過所有負面的元素,關鍵在於是否覺得生存仍有意義 (Meaning)。如果覺得仍有意義盼望,就會用意志力去克服種種的負面元素、逆境等,有「守得雲開見月明」之感;相反的話,就會因失去生存鬥志而走向絕望自毀。這種的鬥志,是防止自殺最重要的關鍵。

可惜,現代很多人將意義價值觀建立在擁有的物質之上﹕「畢業後仍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奮鬥多年仍買不到樓,生活有何意義呢?」我們生命存在的意義在那裡呢?基督信仰就給我們有一個重要的人生目的,主耶穌說﹕「我來了,是要使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10﹕10下〉人生有了意義,即使生活惡劣的環境之下,仍會堅強地生存下去,「我雖然現在吃苦,但堅持下去,始終有出頭一日,人生是有希望的。」

留意到部分大專院校的內地海外大學生比較高危。以前在中大工作的時候,也曾接觸過幾個自殺的個案,他們來香港就讀需要面對環境的適應、學習問題和家人的期望﹕「家鄉的家人對自己滿抱希望,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加上自己不服輸的心態和面子,有困擾、煩惱或困難,都會「死撐」,不求助。但漸漸「就算不睡覺都處理不了功課」,愈來愈覺得沒有面見鄉親父老,自己不容失敗但又處於失敗的情緒當中…加上離開了原有家鄉親朋的支持網絡,在異鄉得不到支援,自己又沒有辦法去面對,最後或者陷於崩潰。的確,面子害死了很多人。大部分人在生命當中都會遇上大大小小的壓力,到底怎麼樣才有一個正向的心理?正向心理學是培育一種性格,怎麼樣在逆境當中去揮灑自如,在壓力當中不會自尋短見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麥基恩醫生

 有人喜將學生的自殺的責任推卸至功課壓力,但事實上,自殺的主因包括了很多的因素,如感情問題、家庭關係…,自殺的問題一直與社會、經濟和環境息息相關。而且,傳媒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如果傳媒將某些事件誇大至鋪天蓋地般報導,如殉情事件,「鼓勵」人去想﹕「這是否一個(了結)的方法?」「採用這方法不錯,起碼可引起人的注意。」

當一個人遇到百般困難,若加上「三無」感覺的話,就會視自殺是一個出路。這「三無」包括1.) 「不要負累別人。」覺得自己沒用,是多餘的,是別人的負累。2.) 「沒得解決了,不需要別人的幫助了。」覺得沒有人會幫助自己,即使尋找也得不到幫助。3.) 「不想再等下去了,將來可能會更慘。」沒盼望沒希望,即是長遠地努力以赴都不能解決問題;等待,只會愈弄愈糟糕,不會有出路。青少年的自殺與家庭關係是分不開,父母若否定孩子的價值,「你是沒有用的人」「你都不懂幫助爸媽的」,就容易出現「三無」感覺。而且父母對社會、時事、局勢等負面情緒,也會潛移默化進入到小朋友的心態當中。

如果重建「三有」,就能夠處理和針對「三無」思想,以減少自殺。這「三有」包括﹕1.)每人都有自己的用處和潛能,「天生我才必有用」;2.)身邊有很多幫助的資源,只要主動去尋就能找到;3.)要有盼望,「天無絕人之路」,思想就一定有解決方法。這些正向的思想方式,可令孩子勇於面對壓力和解決困難煩惱,所以從小接受健康的生命教育培訓,是會加強孩子的抗逆能力;提倡和鼓勵生命教育的意識,可以幫助孩子們在面對困難和壓力,怎麼樣看生命,減低因負面情緒而走上自殺之路。

同時,父母和老師等前線的人員的精神健康訓練也是必需的,不能單依靠學校的社工或輔導心理學家。因為青少年是不懂隱藏情緒的,如有異樣和轉變,父母或師長有了專業的訓練,就可及早提高警覺性和處理;或者及時為孩子作預防的簡單風險評估等。另外,有精神健康訓練的家庭醫生也可分擔精神科醫生的部分工作。

陳玉麟醫生

生命教育對預防自殺是很重要,可惜目前本港的學校仍未普及化推行,只有零星幾間學校很努力地去做。我們在罵年輕人承受不了壓力,缺乏上一代人的抗逆能力時,是需要回望﹕「是誰造成這樣的局面呢?」

如果從精神醫學角度看,有數字顯示,自殺死的有八成以上患有精神病;而在精神病人當中有八成以上患有抑鬱症。學生早期情緒病的徵狀,包括學業成績突然變差、沉默寡言;對很多事情失去興趣,參加的社交活動近期變得退縮;開始不喜歡上學…這些早期的徵狀小心處理的同時,也需個別理解。學校老師和家長父母及早預防和發現,盡快求助治療,可以減低自殺率。同時,如果發現有學生需要治療,無論是私營或公營的精神健康醫療機構,應放低「門檻」(降低昂貴收費和縮短輪候時間),讓他們得到快而合適的治療。最重要的是,不要將病者標籤化,家人要多鼓勵,社會要多包容,才能齊心協力去幫助他們。

************************************************

配稿﹕

 心靈關懷聖經

 現代人生活忙亂,面對重重壓力,即使基督徒也不能倖免。這部以「全人關懷的進路」而編寫的《心靈關懷聖經》,能幫助華人信徒在人生磨練中活用神的話語,助己助人,活出豐盛的生命。

全本聖經除了新舊約經文外,附加了116個心靈議題的專文,涵蓋了人與神、人與自己和人與人的三大關係範疇。每個心靈議題會從不同角度提供解釋,包括:聖經重點、聖經人物、心靈札記、關懷心言及關懷靈語五個方面;近兩百篇由中西學者撰寫的專文,可說「中西合璧」,切合全球華人需要。

專題文章涵蓋課題包括靈命培育、個人成長、心理健康、人際相處、戀愛婚姻、家庭親子、文化職場等。特別要提的是,有關心理情緒方面的專文,有助處理情緒智商、如何走出心理創傷、抑鬱、長期或末期病患、自殺和自毀傾向等陰霾。此外,還有精心設計的「好牧人福音橋」,引領慕道朋友歸主,是一本結合聖經、神學與輔導專業的實用手冊,既能幫助讀者處理個人成長及當代社會議題,又可以聖經真理回應生活挑戰。

近日香港一些大專生和中學生紛紛以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實在令人心痛又惋惜。作為已經蒙恩得救的基督徒,你有想過為香港的年青人擺上些甚麼嗎?你是否願意透過送贈《心靈關懷聖經》把從神所領受的豐盛生命與這一代的年青人分享?又或透過用心研讀這部聖經的專文,裝備自己與身邊的年青人一同邁步人生路?誠邀你現在就坐言起行,回應這個時代年青人的需要,免得為時已晚。歡迎你到天道書樓購買,或到環球聖經公會的網頁(www.wwbible.org)瀏覽更多有關這部聖經的資料。

聖經.png

2016March30  「生命教育」可預防自殺.jpg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