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恩心窗》從學童自殺說起


從學童自殺說起

最近報章報導香港增多了學童及青少年自殺的個案,情況令人關注。這些本來前途光明的少年人,正值青春少艾、朝氣蓬勃、萌芽成長的時期,竟然陷入極度抑鬱,以致尋死,大好人生就此了結,多麼可惜、悲慘!其實,這些不幸之事是否可以預防或避免發生的呢?

回想自己當年在大學保健處任職醫生時,曾接觸過有些同學不能適應大學的生活、功課的壓力;有些是從外地來香港讀書的,需要更大的適應,包括新的文化、新朋友、新環境、新規條、新的學習模式。他們以前在自己母校是高材生,現今卻在千萬「尖子」的熔爐中,不斷掙扎努力也不見成果,一下子未能接受這個「我」,便患了抑鬱症。我給他們診斷後,便開始藥物治療,建議他們要請一段時期的病假,暫時放下功課的壓力,也需要告知父母,因為家人的支持是十分重要。起初,大部分同學都是向父母隱瞞,但當問及甚麼原因阻止他們自殺時,大部分都說不想傷害父母,使他們傷心;幸而他們最後都願意把病情告訴父母,從而得到家人的接納和支持,並且順利完成療程。

但我記得有一個K同學卻很特別,她也是從外地來的學生,抑鬱徵狀頗嚴重,沒有動力去做任何事情,由同學帶來求醫。起初,她堅決拒絕把病情告訴家人,自己獨個兒租住一劏房。抑鬱使她沒有自理能力,也有高度自殺風險,使我頗為担心。再跟進細問之下,原來她是在單親家庭中成長,父親在她出生後不久便意外身亡,母親大部分時間在外做工。她自幼由外婆照顧,家裡各人沒有歡樂,也缺乏溝通。她有一姊姊,母親最疼愛這位長得漂亮、又聰明又會逗人開心的姊姊,卻經常怪責K同學的「腳頭不好」,對於K同學的讀書的成績或學校的活動,都只有彈無讚。有一次,她考獲全級第三名,母親只輕描淡寫地說:「你為甚麼不拿個第一?」我看到K很渴求母親的愛,但她所感受到的,只是一種「有條件的愛」,所以她唯有不斷努力,期望去「賺取」母親更多的愛。「這抑鬱症,這個失敗的模樣,一定不可以讓母親知道。」抑鬱已使K同學失去自信,自我價值感,她認為母親不會接受這「堆屎」(當時K同學就是如此看待自己)。幸好,K同學身邊的好同學和好朋友,願意照顧她的生活起居,給她支持,再加上學校提供的精神輔導和藥物的治療,K同學最終也康復過來了。

學童自殺的因素可能很複雜,但有早期的研究顯示:「除了個人的因素(如患有精神病等)外,家庭因素是最重要,其中家庭成員和學童的關係,是減低自殺風險的重要因素。」以上的經驗讓我感觸到:「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和子女建立的關係至為寶貴。很多父母都說自己愛子女,想他們『好』。但卻不能抽出時間陪伴子女;作子女的甚至會感覺自己是父母的「負累」;有些父母會不自覺地期望子女完成自己未能達到的『夢想』或『心願』,把不恰當或過分的壓力放在他們身上; 現今的社會充滿競爭,很多父母只知道『催谷』子女去追求成功,卻忽略了讓子女感受到他們『無條件的愛』。」

記得小時候讀到一篇冰心的作品,小冰心問母親:「媽媽,你為甚麼愛我?」她母親答:「不為甚麼,只因你是我的女兒。」這句回答,到現在還記得。我們作父母的,能否對兒女有這種「不要怕,縱使你失敗,我都一樣疼愛你。」的心?

培育健康快樂的子女,需要有愛有溫暖的家庭氣氛。父母平日需要多關心子女、多聆聽;與子女保持良好的溝通;持開放的態度,與子女討論人生的各種問題,從而灌輸正面的價值觀,增強他們的「抗逆能力」。只有在「無條件的愛和接納」的氣氛下,作子女的才會放心地向父母傾訴他們人生的高低浮沉和困難;在逆境中能放膽向父母求助,從而得到幫助和支持。

陳潔芝醫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