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EQ神童對談」之 憤怒衝突後的關係修補
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EQ神童程智問:
「憤怒,曾經撕裂了我跟媽媽的關係,直到今天仍未能完全的修補。可幸現時有了很大的改進空間,媽媽和我都已逐漸掌握怎樣『冷卻怒氣』,避免因此而引發的一連串衝突。但是,最近親友的因憤怒責打兒子的事,令人很不安。事情的起因是兒子經常做出一些令父母十分失望和錯事,作母親的往往按捺不住,在憤怒之時,都以衣架責打他。每次被打,他都不敢回家…。其實,孩子犯錯,作父母的用責打這個方式,對孩子改過並不是一個好的方法吧!?」
這是一個令人反省的思考題!如果父母明白引發憤怒這種情緒的因素,相信就會想及一些靈活處理的方式。一般來說,憤怒會由導火線引發,正如上例,孩子重蹈覆轍的錯事就是導火線,一再而三地令父母失望,最終積累成憤怒,繼而動手施暴。
其實,怒氣的「發展方向」會跟隨當事人的心思想法轉變。面對同樣的處境,作父母的思想著「怎樣的懲罰他」,那怒氣就會變成「責打式的教訓」,發洩在孩子身上的怒氣和負面思想會一直纏繞在心中;但如果父母停一停,以「反思式」去深究「為何他做出這些錯誤的事情?」心中怒氣就會轉化成「在過去日子對孩子的管教是否出現問題?」或是「他的生活態度仍有所不足之處?與朋友相處有困難?」等關心態度。可惜,現代很多父母都選擇「怎樣去懲罰」的思維。
根據EQ研究學家道夫.齊爾曼的心理實驗所得,憤怒因素分別有自尊受損傷、遭受粗魯或不公平的對待、被污辱及貶低、追求個人重要目標時受挫等等。
很多父母或許覺得辛苦地把兒女養育成人,他們犯錯後又不懂悔改,對父母的「苦心」很不公平,想及如此便會深感憤怒。如要改變父母對孩子錯誤的處理做法,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想法轉移到其他方面,多思想和假設孩子面對的更多問題,然後在大家心平氣和之時加以勸導,或者分享父母當年的生活經驗。
作父母的在勸導開始時,最好對相關事件隻字不提,先將焦點落在「期望你有更好的情緒和習慣,」「下次再有同類事件出現時,相信你有更合適的處理做法。」深願父母們都可以純熟掌握憤怒這種情緒,慢慢地改變家人的關係。
輕易動怒的,行事愚妄。〈箴言 14:17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