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家情》逢週二在《明報》教得樂刊登,本期為2015年12月15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較常見的問題
青年人過了反叛期,仍有不少壓力及成長問題要面對。首先,在讀書方面,進入社會或專上教育前,仍要面對公開考試的挑戰。中學文憑試(DSE),雖然沒有以往高級程度會考的艱深,但對大多數未有公開考試經驗的青年人來說,仍然是漫長及富壓力的考驗。在這成長階段,他們亦偶然遇上戀愛、感情問題等,可能令他們不能專注學業;處理不好,亦會引致身心受傷。
在個人習慣方面,這階段較易出現沉溺行為,例如:上網、電腦遊戲、智能手機等長時間使用,影響學習、休息,以及身體健康。至於更嚴重的成癮行為,例如:藥物或物質濫用,雖較少出現,但由於危險及遺害更大,所以家長及學校亦不能忽視,要保持警覺。
近年,青年人的精神、情緒問題愈來愈令人憂慮。每當見到中學生或剛開始接受大專教育的青年人發生自殘、自殺的新聞,實在令人感慨不已。在這階段,某些已經出現的學習障礙、專注力問題,在較艱深的高中課程更明顯,呈現學習上的困難。各種焦慮症,例如:經常焦慮症、社交焦慮症,及強迫症等,亦有可能陸續在十多、二十歲開始出現。近年,常見的情緒病,例如:抑鬱症,亦愈來愈多見於青年人。至於較嚴重的精神病患,例如:思覺失調、躁狂抑鬱症等,不少亦在青年時期發病,更要小心處理,及早診治。其他精神健康問題,例如:進食失調、創傷後壓力症等,雖不算常見,但亦不容忽視。
基本態度
一般來說,香港的家長都較看重物質上的供應及青年人在學業上的發展,對身心的成長相對忽略。但是,學習是一生的功課,不急於三、五年之間完成。反而有健康的身心,更有助於學習及面對壓力和逆境。有關幫助青少年面對壓力,不少輔導工作者、教育及臨床心理學家,都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但個人認為在應用這些方法去幫助青少年時,前提是:
一. 對心理、精神健康的重視──著重實際效益、經濟發展,本來無可厚非,但如果沒有健康的心智,其他方面的發展難有穩固的基礎。
二. 在個人、家庭,以至社會層面──放下避忌、逃避面對精神問題的態度。如能及早進行評估及治療,便能減低造成的影響或損害。
給青年人的建議
很多人希望專業人士能提供「如何處理壓力、提升抗逆能力,及防止精神健康出現問題」的方法。在有限的篇幅中實在難以詳述,事實上亦難有捷徑。對青年人來說,我有以下建議:
一. 基本心態──包括:培養正面及積極的人生觀,對現實有適切的期望,定下恰當的人生目標。
二. 應接受自己可能有成功和失敗。若未能掌握高中或大專的學習策略,成績可能未如理想,要知道,一時的挫折不等於失敗。有負面情緒時,可向人傾訴,讓人分擔。
三. 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定時的飲食;恆常、定時、適量的運動;充足、定時的睡眠。
四. 有效的時間管理,及個人發展:按事情重要性和急切性,分先後次序,並在學業和發展個人興趣方面,均衡發展。
- 參與紀律團隊的訓練、義務工作,及探訪弱勢社群或貧窮地方,可學習分享、助人,及培養感恩的心態。
- 在學校內外,建立朋輩之間的支持系統。
給家長們的建議
同樣重要的,就是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態度。父母對壓力及逆境的處理方法、有沒有健康及平衡的生活習慣、人際關係,以至對學習新事物的態度等,對青少年人來說,都有很重要的示範作用。例如:父母用運動作為減壓方法,或者建立早睡早起的作息習慣;在遇到負面經歷、苦難和逆境時,父母表現出如何從中尋找正面意義。即是說,身教,作榜樣。
言教同樣重要,父母在言語上的鼓勵,加上行動上的支持,有助青年人建立自信及穩定情緒。另外,子女對父母的心態是相當敏感的,我們要避免將未完成的願望投射到兒女身上,壓抑了他們自由成長的空間。
如父母本身有情緒問題,那便要先認清問題所在,尋求治療。如有婚姻上的衝突,應及早積極處理夫妻之間的關係。畢竟,夫妻關係是家庭關係的基礎,而穩固的家庭是青年人最大的支援。
當子女漸漸長大,父母要學習放手,讓他們計劃自己的將來,並學習負起責任。與子女相處方法也要有所調整,包括:尊重他們的的私人空間和私隱。同時,要保持適度的關懷及聯繫──在智能手機的普及下,我們已有很多方便的通訊方法及社交媒體,與他們保持溝通、聯絡,及分享生活的點滴。鼓勵子女把握不同的學習機會,擴闊視野,例如:參與學生會組織及海外交流等。
沒有心理及精神健康,便難有身體健康。父母要先關心青年人的身心狀況,多於他們的學業或成就。當察覺他們有心理、情緒、或精神上的困擾時,應鼓勵他們盡早求助,並一起面對。父母是兒女生命的同行者,假若本身有一套能令兒女更豁達,看得更高、更遠的人生觀或宗教觀,亦可作為青年人靈性上的導師,協助他們擴闊視野,展翅上騰。
賴子健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